第三十一章 限制军备条约
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,说得不客气一点,如果不是大家都很克制,谈判早就演变成斗殴了。 按照李明阳的授意,牧浩洋在谈判的第一天就提出,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定海军规模,而且限制条款要根据经济发展进行调整,而不仅仅针对签署限制军备协议时的经济实力。 原因很简单:海军规模受经济规模制约,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并不明显。 必须承认,牧浩洋的提议很有道理。与陆军不同,海军与人口数量几乎无关,与一个国家的资源也没有多少关系,能够维持一支对大规模的舰队,基本上由国家的经济实力、特别是工业实力决定。 问题是,美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提议。 原因同样简单:预计到二零三五年,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超过美国。如果按照牧浩洋的提议限制海军军备,那么到二零三五年,美国将自动沦落为二号海军强国,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成为海洋霸主。 历史上,没有任何一个海洋霸主会心甘情愿的把霸权交给后起之秀。 要知道,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二十多年,德国就超过英国,成为欧洲的第一大经济体。 按照钱德勒的提议,应该采用限制核武器的方式,限制海军军备。 为此,钱德勒甚至答应五个核大国拥有同等的海洋权利,即可以在国际海域进行不受限制的军事行动。 作为回报,中国与俄罗斯必须接受美国提出的其他条款。 最重要的,就是按比例限制海军规模。 对中国与俄罗斯来说,这也不是不能接受。原因很简单,中国与俄罗斯的海军建设还处于规划阶段,现有实力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,即便在二十年后,也不可能达到与美国同等的高度。 更重要的是,作为后起之秀,追上领跑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。 保守估计,如果中国海军要在二零四零年之前追上美国海军,二十年之内的投入将是美国海军的三倍。 这样一来,即便中国经济规模在二零三五年超过了美国,军备负担也非常沉重。 对后起之秀来说,一段足够长的和平发展时期最为重要。 受此影响,中国与俄罗斯先后接受了钱德勒的提议,只是在海军规模上,双方仍然存在明显分歧。 凭借极为明显的实力优势,钱德勒首先提出,条约的有效期至少为二十年。 这不是问题,谁都知道海军的建设周期极为漫长。以和平时期为准,别说二十年,五十年都不算长。 随后,钱德勒提出了更加具体的限制条款,即中国与俄罗斯只能拥有相当于美国海军百分之三十五的舰队。 这下,中国与俄罗斯不干了。 从主力舰艇吨位上看,相当于美国百分之三十五是个什么概念? 二零一九年底,美国海军主力舰艇总吨位为三百二十五万吨,百分之三十五就是一百一十四万吨左右。中国与俄罗斯都是核大国,在之前达成的海基战略核力量协议中,各自获得了相当于美国百分之七十的打击能力。受核潜艇性能限制,中国与俄罗斯大概需要用三十万吨的总吨位来打造海基战略核力量、以及为战略核潜艇护航的攻击核潜艇,因此只有八十万吨左右的总吨位来打造常规舰队。除掉两栖投送力量,用来建造主力战舰的总吨位肯定不到六十万吨。美国在除掉这些之后,至少有二百四十万吨。中国与俄罗斯的常规舰队不是美国的百分之三十五,而是百分之二十五。 即便作为地区大国,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也明显偏低。 钱德勒非常精明,如果中国与俄罗斯接受了这个提议,那么在未来二十年之内,都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。 至于二十年之后,差距不会缩小,只会扩大。 这次,冲在最前面的又是俄罗斯。 在钱德勒提议之后,俄罗斯国防部长直接提出,应该按照海基战略核力量的比例,限制海军常规军备。 当然,这是空口说大话。 以俄罗斯的经济实力,特别是发展势头,别说在今后二十年内、即便把时限放宽到四十年,也很难达到这个规模。 有俄罗斯冲锋陷阵,牧浩洋提出了更加理智的解决方案。 当然,不仅仅是针对钱德勒提议。 按照牧浩洋的提议,首先要对缔约国的舰队总规模做出限制。因为美国是标杆,所以首先得确定今后二十年内,美国海军的总规模。其次再对各国舰队的规模做出限制,并且根据美国的发展速度进行调整。 当时,牧浩洋提出的标准是,中国海军为美国海军的百分之五十。 事实上,这个要求不高。 以二零一九年为准,扣除战略核力量与两栖投送力量,中国海军最多能建造一百一十万吨的主力战舰,大约只有美国海军的百分之四十六。 只是,这个比例,足以让中国海军迈向远洋。 同样以二零一九年为准,一百一十万吨的舰队规模,至少能够打造六支航母战斗群,从而仅次于美国海军。在战术应用上,六支航母战斗群,足以保证中国海军在任何情况下打赢大规模局部战争。 只要中国海军拥有了这个能力,美国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威胁。 显然,美国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。 说得简单一点,如果采纳了牧浩洋提出的方案,美国等于承认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,也等于让中国获得了全球影响力。 谈判进行到这个时候,几乎破裂。 僵局持续到五月底,才有了新的进展。 钱德勒首先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第一个要求,即对条约有效期内的海军总规模做出明确限制,而且以美国为标杆。 六月二日,美国正式提出了海军总规模标准。 预计到二零四零年底,美国海军大型舰艇的总排水量将达到四百八十万吨。作为正式的谈判文件,美国国防部还给出了每年的舰队规模数据,并且以此作为其他缔约国发展海军规模的参考数据。 问题是,在第二个问题上,双方的分歧仍然非常明显。 钱德勒只答应把中国的标准提高到百分之四十,而牧浩洋提出的最低标准为百分之四十八。因为只有达到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八,中国海军才有能力打造六支航母战斗群,也才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,投入足够的海军舰队。 至于俄罗斯,不但没有接受百分之四十,连百分之四十八也不认同,而是坚持要求获得百分之七十的比例。 六月七日,俄罗斯国防部长公开表示,如果要求无法得到满足,俄罗斯将不得不退出由美国主导、完全为美国利益服务的裁军谈判,并且不会签署之前已经达成协议的所有裁军协议。 随后,中国国防部长表示,如果俄罗斯退出,裁军谈判将失去意义。 显然,中国与俄罗斯在唱双簧。 美国可以在谈判桌上压制某个国家,却不可能让两个联合起来的大国俯首帖耳。 当天晚上,美国副总统紧急飞往莫斯科,与普京会晤。 只是,在此之前大约四个小时,中国国务院总理文廷贵已经到了莫斯科,并且受到了普金的热烈欢迎。 裁军谈判成了政治与外交斗争。 主角不是俄罗斯,而是美国与中国。 六月九日,钱德勒提出了修改后的方案,答应中国获得百分之四十八的份额,俄罗斯享有同等比例。 这一天,文廷贵在莫斯科与普金签署了一份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。 显然,俄罗斯没有退出谈判,而是接受了由美国提出的裁军方案,但是要求获得百分之五的额外造舰权。 六月十日,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得到五个核大国承认。 随后,其他海军强国加入缔约谈判。 六月十七日,美国、中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、印度、意大利、德国与巴西正式签署了《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》。因为总共有十个缔约国,所以又被称为“十国海军条约”。 按照这份为期二十年的条约,在二零四零年之前,美国最多拥有四百八十万吨的主力舰艇,中国海军舰队的规模相当于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八,俄罗斯除此之外,还能在部署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五的额外份额,英国与法国为百分之三十五,日本等五个缔约国的份额在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。 当然,这只是总体指标。 条约中,还对各国每年建造战舰的数量、以及核查方式做了明确规定,对计算战舰排水量的方式也做了明确规定。 只不过,这并非一份严厉的军备条约。 比如,没有对各国所造战舰的性质做出任何规定。只要在额定吨位内,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造舰计划。 即便如此,这份条约仍然是华盛顿裁军谈判的最大成果。 后来,有人将这份条约比喻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基石,并且认为正是这份条约打开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大门。 不管怎么看,“十国海军条约”是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,取得的最为重大的裁军成果。 如果没有这份条约,也许十年、也许二十年之后,持续升温的军备竞赛,必然导致全球范围的军事冲突。 战争无法避免,区别是谁的准备最为充分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