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章 初显身手
四点二十五分,四架突前的j-25中,两架长机启动了火控雷达。五秒钟内,雷达锁定了目标。随后,两架j-25关闭雷达,把获取的数据输入pl-12e中程空对空导弹,继续以每小时一千五百公里的速度向目标、也就是那架“费尔康”预警机飞去,准备为导弹提供精确引导。 在日常训练中,j-25飞行员对这套战术反复操练了上百次,做起来轻车熟路。 能采用这套战术的,只有j-25与最新批次的j-20,原因是,只有这两种战斗机上安装了新式火控雷达。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与东海战争中,战斗机因为使用火控雷达暴露行踪,成为战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即便是当时非常先进的f-22a,在空战中使用火控雷达,也很容易被对方的电子侦察机、或者是战斗机上的被动探测装置发现。东海战争后,中国空军与海军花了很多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。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,就是为战斗机研制一种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。 因为j-25是海军的主力舰载制空战斗机,而j-22在空军中的主要角色是多用途中型战斗机,所以在研制过程中,空军没有对j-22提出过高要求,海军则明确要求为j-25配备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。 这个要求,也正对成飞的胃口。 原因很简单,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推销的主力战斗机是j-20,可是这种重型战斗机过于昂贵,如果配备最先进的火控雷达,价格更加高昂,有意愿从中国购买战斗机的国家,基本上都买不起。比如巴基斯坦空军就多次询问j-20的价格,也提出了采购意向,结果都因为过于昂贵而放弃。 至于有钱购买j-20的国家,比如中东的石油富国,也多半会选择f-22a。 为此,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,成飞需要拿出一种大部分国家买得起,性能又不是太差的战斗机。 j-22这类中型战斗机成了理想选择。 只是,在需要购买第四代中型战斗机的国家中,大部分没钱单独采购制空战斗机,要求多用途战斗机具备强大的制空作战能力。这也是洛马公司在推销f-35a的时候,首先推出制空型号、又推出制空强化型号的主要原因。 受此影响,在研制j-22的时候,成飞就自筹资金,开发了j-22b,也就是制空强化型。 海军加入j-22的研制工作后,首先也要求增强制空能力,所以j-25直接以j-22b,而不是空军的标准型为基础。 对成飞来说,等于拿海军的钱开发出了面向出口市场的j-22b。 当然,j-22b与j-25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,比如没有安装着舰与弹射系统,机身与起落架的结构也没增强,电子设备做了简化等等。但是不可否认,j-22/j-25系列战斗机能够杀入国际市场,成为f-35系列的最大竞争对手,j-22b居功至伟。后来在推销j-22b时,成飞还特意宣传其与j-25的血缘关系,并且在不久之后,推出了j-25b,也就是挂着海军舰载战斗机名号的外销型战斗机。 在j-25上,最值得称道的,就是南京电子科研所研制的低可探测性相控阵火控雷达。 这种雷达在工作的时候,首先会探测周围的电磁环境,特别是雷达工作波段内的各种电磁辐射的强度,然后在辐射较强的频率上工作。如果事先获取了目标信息,比如由预警机提供的情报,在进行搜索的时候,雷达会根据与目标的距离以最低功率工作,并且以捷变方式在几个频段上发射电磁波。 这么做,最大的好处,就是降低了被敌人发现的概率。 当然,这么做也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缺点,即雷达获取的目标数据不够精确,只能作为导弹的中继制导指令。如果需要攻击高机动性目标,还得在导弹进入自主攻击阶段前,由战斗机再次启动火控雷达,以最大功率照射目标,让导弹获取精确制导信息,或者由战斗机提供精确制导信息。 预警机属于高机动性目标,所以战斗机必须跟进。 毫无疑问,这套雷达肯定价值不菲。 在全球范围内,只有洛马公司推出的f-22c与f-35ablock12批次的战斗机上,配备了性能类似的火控雷达,而且销售价格都高得离谱,连沙特、阿联酋等靠石油赚得盆满钵满的富国都买不起。 因为j-22b的定价本来就比f-35a低一些,所以在对外销售时,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只是选择装备,即只有在客户提出需求后才会配备。直到五年之后,j-25b面世,才成了标准配备。 还好,中国海军的所有j-22都配备了低可探测性火控雷达。 主要是j-22的采购量并不大,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总共只有六十架,算上备用的也只有一百架。此外,j-22是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主力制空战斗机,要求制空能力超过j-15b,也就没有必要在雷达上做文章。 仅仅五秒钟,“费尔康”上的被动探测系统根本没有做出反应。 因为搜索范围集中在“费尔康”附近,所以邻近的印度战斗机与日本战斗机也没有截获j-22发出的雷达信号。 j-22发射导弹时,离“费尔康”只有一百二十公里。 这个距离,对pl-12d来说有点远,可是对pl-12e来说,却算不上很远。 虽然在东海战争中,pl-12d大展神威,取得了空战总战果的百分之三十八,仅比格斗导弹低了四个百分点,但是中国空军与海军对其性能仍然不够满意,主要就是最大射程仍然偏低,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有限。 pl-12e正是pl-12d的改进型,主要就是换装了更先进的火箭/冲压一体发动机,至于改进了导引系统的pl-12f还在测试之中,最快也要到二零二八年底才能量产,装备部队就更久远的事情了。 依靠比冲更大的发动机,pl-12e的最大动力射程达到了一百六十公里。 迎向攻击时,最大理论射程超过两百公里。 按照西方的标准,pl-12e已经不是中程空对空导弹,而是远程空对空导弹。 攻击笨重的预警机,在一百二十公里处发射导弹,可以说j-25的飞行员非常保守,即便在一百六十公里处发射导弹,预警机也逃不掉。 在攻击预警机这类没有隐身能力的目标时,pl-12e的主动引导距离达到四十公里。 如果首先采用被动引导模式,还能把主动引导距离提高到六十公里,在逼近到二十公里时才转为主动引导模式。 以当时的情况,j-25其实没有必要跟进。 印度预警机没有转向,甚至没有把雷达波束集中到j-25所在方向上,表明没有发现逼近的危险,也就不会进行机动规避,将沿着之前的航向飞行,因此pl-12e完全能自主飞行到预警机附近,然后以被动方式锁定预警机,在进入自主攻击阶段之前,不需要战斗机提供精确制导信息。 四架j-25继续跟进,只是为了保险起见。 导弹逼近预警机的时候,预警机上的导弹告警机就能探测到导弹发出的红外辐射,如果附近有护航战斗机,就会进行拦截。根据二部提供的情报,su-30mki配备的r-77具备拦截空对空导弹的能力。虽然这个能力没有得到实战证实,谁也不知道r-77在拦截同类导弹时的命中率有多高,但是总归有这种可能性。如果第一批发射的四枚pl-12e遭到拦截,战斗机还能在极近的距离上再次开火。 要想夺取制空权,就得首先打掉敌人的预警机。 不管“费尔康”的性能如何,有没有能力锁定j-25,都是最大的威胁,也是价值最高的目标。 事实上,此时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相信,“费尔康”的性能并不怎么样。 虽然印度空军宣称,“费尔康”是纯正的以色列技术,中国的kj-2000仅仅利用了以色列技术,所以“费尔康”的探测能力优与kj-2000,能够发现两百公里外的隐身战斗机,但是j-25发射导弹时,面向“费尔康”,距离只有一百二十公里。也就是说,“费尔康”对隐身战斗机的探测距离还不到一百二十公里。 这个性能,绝对算不上先进。 早在十多年前,kj-2000就用实战证明,能够发现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-22a,而j-25的隐身能力还不如f-22a。根据中国空军做的测试,kj-2000对j-22的探测距离在二百五十公里左右,而kj-2000b能达到三百公里以上。 四点二十七分,距离缩短到八十公里,“费尔康”才发现了迎面飞来的j-25。 此时,j-25已经绕过布莱尔港,速度高达每小时一千八百公里。 为了避开群岛上的防空雷达,四架j-25必须绕行。 结果就是,“费尔康”上印度军官认为那不是中国海军的战斗机,而是之前升空的日本战斗机。 为了搞清楚身份,印度军官发出了敌我识别指令。 显然,“费尔康”不会收到答复。 与此同时,“费尔康”上的印度军官向地面防空中心询问了f-35b机群的情况,即日本海军有没有安排战斗机前往布莱尔港北面。 两分钟后,印度军官得到答复,日本战斗机全在布莱尔港东面。 此时,j-25离“费尔康”仅仅只有四十公里了。 因为“费尔康”没有转向,四枚pl-12e顺利进入自主攻击阶段,以被动搜索模式锁定了预警机,所以j-25没有再次启动火控雷达,而是按照计划调头转向,与留在布莱尔港东面的机群会合。 这个举动,让印度军官第二次迟疑。 原因很简单,他认为那四架战斗机是f-35b,只是飞错了方向,转向后将前往布莱尔港东面的防空巡逻区域。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,毕竟日本飞行员对这边的情况并不熟悉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